课件内容:
气体和稀溶液的依数性质
知识目标:1. 理解理想气体的条件,掌握理想气体状态方程及其应用。 2. 掌握混合气体中组分气体分压的概念、道尔顿分压定律及其应用。3. 熟悉并掌握溶液浓度的表示方法及其之间的换算关系。4. 会用拉乌尔定律解释非电解质稀溶液的几种依数性质(蒸气压下降、沸点升高、凝固点下降和渗透压),并掌握相关计算及其应用。技能目标:1.利用理想气体状态方程进行相关计算,如压力、分子量等。2.掌握分压定律计算体系总压和组分分压。3.掌握利用依数性计算大分子的分子量的方法和原理。
1.1 理想气体状态方程和分压定律
1.2 蒸汽压下降
1.3 溶液的沸点升高和凝固点下降
1.4 难挥发稀溶液的渗透压
热化学和化学反应自发性判据
知识目标:1. 学习热力学的基本概念,理解U、H、S、G等状态函数的特征和意义。2. 理解热力学的第一、二、三定律,掌握盖斯定律。3. 理解热化学反应方程式的书写规则,理解化学反应的Qp与Qv,以及热力学能变与焓变的关系。4. 理解熵和吉布斯自由能的意义,以及对化学反应方向的影响。技能目标:1.利用热化学反应方程式和热力学第一定律,计算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2.掌握的各种计算方法。3.掌握化学反应的吉布斯自由能变的计算方法。4.掌握吉布斯–亥姆霍兹公式,熟练判断化学反应的方向,理解温度对反应吉布斯自由能变的影响。
2.1 热力学能和热力学第一定律
2.2 热化学和盖斯定律
2.3 化学反应焓变的计算
2.4 自发反应和熵
2.5 吉布斯自由能和化学反应方向的判据
化学平衡和化学反应速率
知识目标:1.理解化学平衡的概念,了解化学平衡的特征。2.掌握标准平衡常数和标准吉布斯自由能的关系。3.理解浓度、压力及温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掌握勒夏特列(H. L. Le Chatelier)原理。4.掌握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及其实验测定方法。5.掌握浓度和温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6.理解反应速率理论,了解催化剂对反应速率的影响。技能目标:1.根据多重平衡规则或热力学数据计算平衡常数。2.利用平衡常数判断反应方向。3.通过设计实验,确定反应速率方程。4.根据阿伦尼乌斯(S. A. Arrhenius)方程计算温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素质目标:1.通过对化学平衡的微观认识,理解平衡和不平衡的辩证关系。2.理解勒夏特列原理,善于从平衡移动的角度看待事物的变化。3.了解催化作用机理,激发学生探究精神。
3.1 可逆反应与化学平衡
3.2 反应商判据
3.3 化学平衡移动原理
3.4 化学反应速率
3.5 基元反应
3.6 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
酸碱解离平衡和沉淀溶解平衡
知识目标:1.了解酸碱理论的发展过程,掌握酸碱质子理论。2.掌握弱酸、弱碱溶液酸度的计算,了解两性物质及弱酸盐、弱碱盐溶液酸度的计算。3.理解同离子效应,掌握缓冲溶液的缓冲原理。4.理解溶度积的概念和溶度积原理。技能目标:1.能够计算弱酸、弱碱溶液的酸度。2.能够根据缓冲原理计算缓冲溶液的酸度,并配制缓冲溶液。3.能够根据溶度积原理设计离子分离方法。4.能够利用溶度积原理判断沉淀溶解平衡的移动方向素质目标:1.通过酸碱理论,认识酸碱之间的对立统一规律。2.通过缓冲原理,了解相互协作的重要性,培养协作精神。3.了解沉淀溶解平衡的应用,树立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意识。
4.1 酸碱质子理论
4.2 弱酸碱溶液pH的计算
4.3 缓冲溶液及其pH计算
4.4 溶度积规则
4.5 多种沉淀之间的平衡和沉淀的溶解
氧化还原反应
知识目标:1.理解氧化数的概念,掌握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配平。2.理解原电池原理,掌握原电池符号。3.理解电极电势和电动势的概念,掌握能斯特方程。4.熟悉元素电势图及其应用。技能目标:1.能够利用离子电子法配平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2.熟练利用能斯特方程计算电极电势。3.根据电极电势判断物质氧化还原能力的强弱,判断氧化还原反应方向。4.根据元素的电势图,计算电极电势和判断歧化反应能否发生。素质目标:1.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认识对立统一规律。2.从氧化还原反应方向的变化,认识质量互变规律。3.了解金属的腐蚀与防护,强化节约资源的观念。
5.1 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概念
5.2 原电池和电极电势
5.3 能斯特方程及其计算
5.4 电极电势的应用和元素电势图
物质结构基础
知识目标:1.理解原子的组成和原子的结构,核外电子运动具有波粒二象性的特征;理解轨道、能级、电子层等概念,掌握描述核外电子运动的四个量子数的量化条件及其物理意义。2.准确陈述核外电子排布的基本原则,正确书写多电子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式和价电子构型。3.理解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表的关系,掌握元素的原子半径、电离能、电子亲合能和电负性的递变规律。5. 理解化学键的本质,离子键、共价键的特征。掌握价键理论、杂化轨道理论和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的要点,理解等性杂化和不等性杂化的区别,应用于解释共价键的特征、推测共价化合物的分子空间构型。了解分子轨道的内容和表示方法,利用分子轨道理论解释第一、第二周期双原子分子的磁性和稳定性。6. 熟悉分子间作用力和氢键对物质性质的影响,了解离子极化和晶格能对物质性质的影响。技能目标1.掌握利用四个量子数表述描述核外电子的运动状态。熟悉s、p、d原子轨道的形状和方向,充分理解原子轨道的能级、形状,掌握核外电子排布的原则,用于分析核外电子的运动状态。2.熟练掌握核外电子排布用于分析元素的化学活泼性和化学成键情况;正确利用元素周期律推测和分析元素的性质。3.正确判断化学键的类型,理解化学键的变化、分子空间构型对物质结构和性能的影响。掌握键级、磁矩的计算,理解氢键的形成,并用于推测和解释分子的空间构型和物理性质的变化。4.综合运用离子极化、氢键、分子空间构型、晶体结构判断物质的性质。素质目标:1.具备从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性的角度理解元素的性质,并用于分析、推测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2.通过核外电子运动的科学发现,体会科学发展的规律;通过原子结构理论的发展史,激发爱国热情,树立科技强国、科技兴国的理念。3.通过学习价键理论、杂化轨道理论、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理解“结构决定性质”,以及多种理论并存的意义。
6.1 四个量子数
6.2 多电子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
6.3 原子的电子层结构和元素周期律
6.4 价键理论
6.5 杂化轨道理论和分子的空间构型
6.6 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和分子的空间构型
6.7 分子轨道理论
6.8 分子间作用力
6.9 氢键
配位化合物基础
知识目标:1.理解并掌握配位化合物的定义、组成和命名。2. 理解配位化合物的价健理论和配合物的分子空间结构,了解配位化合物的分类和异构化。3. 理解配位平衡和配位平衡常数的意义,掌握配位平衡的计算。技能目标:1.正确书写和命名配位化合物,能够根据配位化合物的性质正确判断其组成和结构。2.利用价键理论和杂化轨道理论,解释配位化合物的空间结构,初步理解晶体场理论的要点和应用。3.能够将化学平衡原理用于分析配位平衡过程、开展相关计算。素质目标:1.理解配位化合物的组成、结构与性能的关系,能够从微观结构的角度解释配合物性质的差异。2.理解配位平衡的移动及与其他平衡的关系。3.能够利用价键理论分析配合物的结构,并能用于解释一些现象和实例。
7.1 配位化合物的基本概念
7.2 配合物的价键理论
7.3 配位化合物之间的转换
《大学化学》PPT课件 徐州工程学院 李靖
资源下载
资源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