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分类
  • 所有分类
  • 精品课程
  • 课件资料
  • 标准资料
  • 资料手册
  • 图纸模型
  • 解说文案

《中外电影史》PPT课件 姜滨 江西师范大学

中外电影史_江西师范大学
 
课件内容: 
电影的诞生 
教学目标:本节主要介绍世界电影的起源与早期电影的表现。通过本节的学习,要求学生理解电影是科学技术的产物,掌握卢米埃尔、梅里爱与早期电影。 
1.1 电影的诞生:1895年,法国,卢米埃尔兄弟(世界电影之父);“将生活剪进了电影”(放映《水浇园丁》),再现、写实主义,纪录片的先驱; 
1.2 梅里爱的“银幕戏剧”,1896年以后;“银屏即舞台”(放映《月球旅行记》片段),表现、浪漫主义,故事片的先驱; 
1.3 技术先驱:爱迪生,“电影视镜”; 
小结:电影的诞生既不是一场盛宴,也不是一次偶然的巧遇。电影的出现是科学家、工程师、发明家、艺术家、幻想家共同努力的产物,更是人类对视觉盛宴的共同追求的结果 
外国电影史·电影叙事 
教学目标:本节主要讲授电影初期自主叙事形态的发展,通过本节的学习,要求学生理解布莱顿学派、鲍特以及格里菲斯对于电影叙事的探究与创新,理解早期叙事的主要方法与技巧。 
2.1 布莱顿学派:由来以及主张;代表作品所形成的电影叙事贡献; 
2.2 鲍特:对于电影时空的“二次再现”意识,开始形成电影蒙太奇的初步思考; 
2.3 格里菲斯:确定电影的最小单位,平行蒙太奇剪辑技巧改变时空; 
小结:布莱顿学派的电影叙事:变换景别完成叙事的流畅感;鲍特的电影叙事:关注时空在电影中的新架构;格里菲斯:复杂的叙事格局与多重线索的平行于交叉。在上述先驱者的基础上,蒙太奇的剪辑理念开始初步形成,为之后苏联蒙太奇理论的确立打下了重要基础。 
外国电影史上世纪二十年代的欧洲电影 ·苏联蒙太奇学派 
教学目标:了解蒙太奇电影理论的发展基础、社会背景以及相承传的电影流派;掌握蒙太奇学派的代表人物及其具体主张、相关作品风格。 
3.1 蒙太奇学派的主要主张:剪辑的方法与规律: 
3.2 库里肖夫实验:单个镜头不具备意义,组接后才产生意义,而决定其意义的不是胶片本身,1而是观众的期待心理; 
3.3 爱森斯坦:对立与冲突构筑影片的时空、节奏乃至于思想; 
3.4 普多夫金:联想蒙太奇; 
3.5 维尔托夫:电影眼睛论(略讲,在纪录片美学流派中详细讲述)。 
小结:苏联蒙太奇理论是在布莱顿学派、鲍特、格里菲斯等人的探索成就基础上的电影叙事集大成理论,为电影剪辑技术的发展提供了完整的理论体系,为电影艺术的发展提供了无限的可能性。 
外国电影史 上世纪二十年代的欧洲电影 德国·表现主义 
教学目标:了解德国表现主义电影流派的时代背景;掌握该流派的代表人物、作品及其审美特征、后世影响;了解同时代德国其他相关度紧密的导演及其主张。 
4.1 一战后德国的环境、艺术思潮发展 
4.2 表现主义代表作品《卡里加里博士的小屋》、其与梅里爱的异同; 
4.3 弗里茨·朗《大都会》的创新及其影响; 
小结:当战争的硝烟从凡尔登飘散,留给欧洲的只有哀痛。上世纪二十年代欧洲的电影,是伤痕累累的。这个时期德国电影中所呈现出的幽闭与扭曲乃至于毁灭的风格与结果,仿佛纳粹后来火血参杂的末日预言。 
外国电影史 上世纪二十年代的欧洲电影 法国先锋电影 
教学目标:了解法国实验电影的时代背景及其渊源:《春之祭》《尤利西斯》《追忆似水年华》等音乐、文学作品影响颇深;达达主义的盛行催生了超现实主义,实验电影就是在这种超现实主义思潮运动中发生发展的;掌握代表导演主张、作品及其审美风格;掌握该流派对后世影响。’ 
5.1 斯特拉文斯基的《春之祭》拉开现代主义序幕; 
5.2 乔伊斯的《尤利西斯》以及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年华》——意识流文学的代表作给予电影以深刻影响; 
5.3 达达主义催生了超现实主义;代表导演让·维果、阿贝尔·冈斯、路易斯·布努埃尔等代表导演的代表作品及其审美风格、突破与创新。 
小结:上世纪二十年代法国的电影人是个体化的、无政府的,非理性的,憎恶或者渴望远离现实的。但这种个体的哀痛在下一个十年就汇入了现实主义的大潮之中。在世界电影史上,将上世纪欧洲的德、法电影运动并合成为一次现代主义电影运动,即第一次现代主义思潮。 
外国电影史 上世纪三十年代 欧洲现实主义思潮的确立 
教学目标:了解法国诗意现实主义、苏联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渊源及其时代背景;掌握其发展阶段及其特征;掌握其导演及其代表作品、审美特征及相关评价与影响。 
6.1 法国诗意现实主义的时代背景、渊源及其早期形态;法国诗意现实主义的代表导演雷·诺阿及其代表作品、主张与评价; 
小结:法国诗意现实主义的诗意指的是精神上的哀伤与绝望、现实主义则是其题材。在一战后饱受创伤的法国,底层民众的困苦挣扎逐渐为艺术家们所关注,他们脱离了原来超现实主义的浮夸,逐渐向真正的现实主义风格演变。 
6.2 苏联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产生的时代背景,主要特征;代表导演及其代表作品,后世的影响与评价;以《雁南飞》为例。 
小结:苏联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从最开始的无产阶级立场开始转向人道主义的宽博视角,电影也从典型的大人物塑造转向小人物的描摹。其制作理念与技巧给予我国电影以很大影响。 
6.3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时代背景及其审美特征、主张、制作特色;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代表导演、作品及其评价;意大利新现实主义对后世的影响。 
小结:意大利新现实主义改变了电影的审美发展方向,改变了观众的观影方式,电影史由此可得出意大利新现实主义前和意大利新现实主义后的历史分期。 
外国电影史 欧洲第二次现代主义思潮 
教学目标:本章主要介绍欧洲第二次现代主义思潮的表现特征与主要作家作品。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理解欧洲第二次现代主义思潮与第一次现代主义思潮的异同,了解第二次现代主义思潮的产生背景与哲学基础;掌握欧洲现代主义思潮的具体特征与代表作家风格、代表作品内涵。 
7.1 欧洲第二次现代主义思潮的哲学基础:尼采、萨特、弗洛伊德 
7.2 欧洲第二次现代主义思潮的基本特征:与经典电影相比,更表现对人生哲理和主观心理的探索;美学上强调表现手法上的个性;叙事的非连续性、无逻辑性在作品中凸显出来。 
7.3 作者论的提出:导演是一部电影价值的源泉。1948年,亚历山大阿斯特吕克首次提出;1951年开始,巴赞、夏布洛尔、让吕克戈达尔、佛朗索瓦特吕弗将其推向高潮; 
作者论的原则:是否具有导演“印记”风格;追究考察导演艺术风格形成的原因;注重对作者潜意识的研究 
7.4 代表作家的哲学沉思:英格玛·伯格曼(瑞典):终其一生质疑上帝的存在; 
费德里科·费里尼(意大利):通过解剖自己来解剖整个人类的心灵世界;米开朗基罗·安东尼奥尼(意大利):追思人类的精神世界、道德世界。 
他们在表现风格和技法上的创新,如意识流电影中的时空转换、违背传统叙事的非逻辑性、非连续性,以及主题的多义性等特点,为现代主义电影的发展奠定了形式基础。 
小结:欧洲第二次现代主义思潮主要以“作者论”为核心,以意识流的方式完成影片的结构与表现。注重心理意识、情感表现以及贯穿始终的导演印记与特色,使这一时期的电影呈现出强烈的个性色彩,直接影响了其后的法国新浪潮运动。 
外国电影史 法国新浪潮 
教学目标:了解法国新浪潮产生的时代背景;掌握新浪潮电影的审美特征、代表导演及其影响与评价。 
8.1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对新浪潮的影响; 
8.2 新浪潮产生的背景及其定义; 
8.3 新浪潮电影即作者电影,掌握其审美特征; 
8.4 掌握新浪潮电影的代表导演、作品、评价及其影响:戈达尔与特吕弗 
小结:法国新浪潮是世界电影史上最为重要的电影思潮运动之一,直接影响到了美国新好莱坞时期的制作倾向,同时也影响了日本、香港地区乃至于内地的电影。 
外国电影史·美国电影 经典好莱坞时代 
教学目标:了解美国好莱坞电影的发展阶段;掌握类型电影的具体分类及其特征、代表作品、发展历程;针对重要影片进行具体分析与评价。 
9.1 好莱坞的兴起; 
9.2 好莱坞类型片的发展,歌舞片、西部片、喜剧片等主要类型的代表导演及其作品,相应评价与影响; 
9.3 经典好莱坞时代的代表作品解读:《公民凯恩》。 
小结:好莱坞最初的发展赖于类型片的蓬勃发展,但《公民凯恩》的成功使好莱坞电影叙事攀上新台阶。 
外国电影史 美国电影 新好莱坞 
教学目标:了解新好莱坞的时代背景与发展条件;掌握新好莱坞的两种发展倾向:艺术与技术;掌握新好莱坞的代表导演及其作品风格。 
10.1 新好莱坞的开山之作:《雌雄大盗》,是《海斯法典》被废除后爆发的新电影风格; 
10.2 《逍遥骑士》是新好莱坞走向巅峰之作,也开创了一种新的类型:公路片; 
《末路狂花》:公路片的最高肯定——奥斯卡奖 
10.3 斯皮尔伯格与科波拉:引领新好莱坞两种电影倾向——技术与艺术(插入二人创作故事)。 
小结:新好莱坞时期,好莱坞电影制作迎来理念性变革,题材主题、艺术表现与现代好莱坞紧密相系。 
亚洲其他国家电影简史 
教学目标:了解韩国与日本的国家电影发展历程及其特征;掌握其主要类型及其民族风格。 
11.1 韩国电影简史:分五个阶段对韩国电影的发展历程进行综述性讲述;并概述其类型及其代表作品;  
11.2 日本发展简史:以日本新浪潮为分水岭,对日本电影的发展轨迹进行梳理。了解黑泽明、小津安二郎等日本导演所代表的民族性及其艺术理念。 小结:韩国、日本电影美学风格都具有兼容内外的特征,在好莱坞制作理念贯穿的形式下,是强韧的本土内核。 
中国电影史 拓荒期 第一代导演:中国电影第一步 
教学目标:本章主要介绍从电影诞生、传入中国到1932年左翼电影运动兴起之前,中国电影发展初期阶段状况。理解最初中国电影从有到无、奠定初步事业和艺术基础的30年历程,理解初期“影戏”电影主要特征及中国电影最初30年的发展特点。 
12.1 第一代导演、中国电影之父张石川的成就:导演第一部故事电影《难夫难妻》,第一部有声电影《歌女红牡丹》,导演的《孤儿救祖记》掀起国产电影运动、《火烧红莲寺》迎来武侠片热潮; 
12.2 南国剧社的成立及其对电影创作的影响; 
小结:中国电影第一代影人张石川、郑正秋虽然以商人的视角开始“影戏”的制作,虽然难以摆脱中国传统戏剧的直接影响、舞台化严重,但他们懂得把握机遇不断学习融入新时代,中国电影最开始的30年达到了与基本与世界同步的程度,更在1932年——1941年间与第二代导演一起,创造出了中国电影的第一个黄金时代。 
中国电影史·探索期 第二代导演:费穆的文人电影 
教学目标:了解第二代导演所处的时代背景及其主要创作特征;掌握主要代表导演的创作特色与美学主张;掌握费穆文人电影的内涵及其制作背景;掌握费穆《小城之春》的制作手法,明确《小城之春》的艺术成就。 
13.1 有声电影的发展暨左翼电影运动; 
13.2 第二代代表导演袁牧之的《桃李劫》; 
13.3 费穆的《小城之春》的传统文化意识以及文人式的思考;艺术手法:积累叙事、长镜头与场面调度; 
小结:费穆的电影表现出了中国文人在面对家国危机时的深刻思考与文艺表现,是真正打破了中国戏剧叙事格局的中国电影,在艺术手法上也推陈出新。 
中国电影史·新中国电影 第三代导演:谢晋与谢晋模式 
教学目标:了解建国十七年电影的制作环境与风气,了解十七年电影的具体特征;掌握谢晋模式的具体内容与形式,以“三部曲”为例掌握谢晋电影的主要艺术风格与成就。 
14.1 新中国电影第一部长故事片:《桥》; 
14.2 新中国电影“十七年”的关键词解读; 
14.3 第三代导演代表人物谢晋创作模式分析,以《牧马人》为例; 
注意:谢晋模式是产生于文革之后,是对特定时代背景下故事展开、人物关系发展的一种个人方法,延展到了其他导演在表现特定历史题材时纷纷使用,因而积淀为一种中国特定时期的模式化叙事、表现手法。 
小结:谢晋作为第三代导演,活跃的周期非常长,他是中国电影经历了文革的创伤能够迅速痊愈的核心承上启下力量。他所表现的特定时代背景下的中国故事,充满现实的沧桑与历史的沉重,但同时又有着向上的力量。 
中国电影史·第四代导演·人文关怀 
教学目标:了解第四代导演的创作环境及其整体创作特征;掌握重要代表作品《城南旧事》《人生》等的艺术成就、文化成就。 
15.1 第四代导演的创作时代背景及其整体创作特征; 
15.2 第四代导演代表人物及其作品:吴贻弓的《城南旧事》; 
15.3 第四代导演代表人物及其作品:吴天明的《人生》; 
小结:第四代导演因为其特殊的时代环境而呈现出较为统一的特性:规避政治因素,张扬人文情怀。 
中国电影史 第五代导演 
教学目标:了解第五代导演的美学、文化主张;掌握代表导演的创作特色,代表作品的艺术技巧、现实意义。 
16.1 第五代导演开山之作:《一个和八个》; 
16.2 第五代导演代表人物及其作品综述:陈凯歌、张艺谋等的乡土、家国情怀; 
16.3 代表作导演及作品;霍建起的《那山那人那狗》 
小结: 在中国电影市场化转型的环境下,第五代导演的创作发生了时代性的变容。 
中国电影史 第六代导演 
教学目标:了解第六代导演的时代背景、群体特征;掌握代表导演的创作主张、艺术风格以及与第五代导演之间的根本性不同。 
17.1 第六代导演综述:以与第五代导演创作特征相比较的角度展开; 17.2 第六代代表导演及作品:贾樟柯的《山河故人》。贾樟柯是最具有第六代风范的领军人物,他的作品贯穿着个人记忆、时代精神以及朴实自然的视角特质。也是“作者”型导演的典型代表。 小结:每一次电影艺术思潮的涌现,都是与原有的审美呈现对立态势。第六代与第五代根本性的不同来自于时代、成长环境以及个人意识在映像中的觉醒。 
中国电影史 香港电影 
教学目标:了解香港百余年的历史发展阶段及其重要电影事件。掌握香港重要电影运动,即香港电影新浪潮的相关知识;掌握香港重要类型电影的形式与风格。 
18.1 香港百年电影史回顾:以重要电影事件为节点,对香港电影史进行梳理与归纳; 18.2 香港重要电影思潮运动:香港电影新浪潮。香港电影新浪潮不是纯粹的艺术电影运动,而是将艺术与商业融合的一次探索。主要代表人物:徐克、许鞍华、章国明、翁维铨等。 小结:香港电影不仅是娱乐大众的商品,更满载可喜的艺术技巧,不仅反映了香港的时代变迁和社会发展,而且也是文化艺术不断进步的重要载体和忠实记录者。 

资源下载
下载价格10 金币
VIP 5折
0
没有账号?注册  忘记密码?

社交账号快速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