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山自造 浙江萧山南沙地区当代乡土住宅的历史、形式与模式
出版时间: 2015年版
内容简介
本书以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的南沙地区为地理范围,从单体到聚落层面的形式和组织秩序入手,在追溯历史背景的基础上,以新中国成立后至今现存的当代的乡土住宅为对象,研究其历史背景、形式规律和生成模式,并企图挖掘在新城镇化语境下未来城郊农村可持续发展的有益建议。相关研究的目的并非绘制一张萧山南沙地区的演变历史画卷,也非对其现存乡土住宅和聚落的纯粹考记,而是以萧山南沙地区的若干村镇的乡土住宅为一系列样本,了解新中国成立后至今,尤其是改革开放后,中国城郊农村的聚落和住宅的一些特征和模式,以及促成其形式和组织秩序的外部条件。本书适合对乡土建筑和聚落进行专门研究的学者阅读,也可作为对当代乡土建造感兴趣的建筑师及高校师生的读物。
目录
第1章绪论——关注中国农村的当代乡土住宅/1
1.1当代中国农村面临的时代语境/2
1.1.1城市化语境下城郊乡村的“重写”/2
1.1.2全球化语境下乡土住宅的自发性建造/3
1.1.3新城镇化语境下萧山农村的样本作用/4
1.2什么是乡土建筑研究/5
1.2.1从风雅建筑到风土建筑/5
1.2.2西方20世纪以来的乡土建筑研究/7
1.2.3中国学界的乡土建筑研究/9
1.2.4乡土建筑相关研究综述/10
1.2.5本研究所处的位置/12
1.3为什么研究当代乡土住宅/14
1.3.1乡土住宅,一种日常视角/14
1.3.2研究乡土住宅和聚落的意义/15
1.3.3选择萧山南沙地区的原因/16
1.3.4概念辨析/18
1.4本书的论证结构与框架 /20
1.4.1基本研究方法/20
1.4.2论证结构的建立/20
1.4.3本书研究的框架/22
第2章历史和条件——萧山南沙乡土住宅的语境/27
2.1萧山南沙地区的地理形成/29
2.1.1“三亹”的演变(宋嘉定年间至清乾隆年间)/29
2.1.2南沙的成陆(清嘉庆年间至20世纪60年代)/32
2.1.3南沙外围新涂的形成和围垦(1956—1980年)/35
2.1.4小结/36
2.2萧山县三个子地区的地方文化——塘里、南沙和南乡/37
2.2.1塘里的地方文化/37
2.2.2南沙的地方文化/38
2.2.3南乡的地方文化/40
2.2.4小结/41
2.3土地产权制度变迁及其对聚落格局的影响(1949—1984年)/41
2.3.1新中国成立前时期/42
2.3.2土地改革时期/42
2.3.3人民公社时期/42
2.3.4联产承包责任制时期/43
2.3.5小结/43
2.4聚落和住宅的物质形态演化及政策干预(20世纪50年代—2005年)/46
2.4.1园田化规划(20世纪50—80年代)/46
2.4.2政府颁布农村建房标准(20世纪80—90年代后期)/49
2.4.3“农民住宅区”试点(20世纪90年代后期—2005年)/49
2.4.4官方推荐农宅设计方案(2005年至今)/50
2.4.5小结/51
2.5城市化进程下的规划和重写(1990年至今)/52
2.5.1第一阶段: 安于一隅,卫星城镇/54
2.5.2第二阶段: 杭州的侵蚀,大都市副城区/55
2.5.3第三阶段: 萧山的分解,新城计划/56
2.5.4小结/58
第3章取样和阅读——萧山南沙乡土住宅的样本/61
3.1样本取样方式/62
3.1.1取样的前提/62
3.1.2取样的范围/63
3.2取样村镇基本情况/65
3.2.1新街镇/65
3.2.2瓜沥镇/66
3.2.3党湾镇/68
3.2.4南阳镇/69
3.2.5义蓬镇/70
3.2.6临浦镇/71
3.3样本阅读/72
3.3.1样本001:老夫妻独居之家/75
3.3.2样本002: “歪”住宅/79
3.3.3样本003: 老于家的扩建计划/83
3.3.4样本004: 独居老人的出租屋/87
3.3.5样本005: 平台上的基督徒之家/90
3.3.6样本006: 乡土基督教堂/94
3.3.7样本007: 以厂为家的工作坊/98
3.3.8样本008: 租户集合住宅/103
3.3.9样本009: 老组长的田园之家/107
3.3.10样本010: 新家在“新农村”/111
3.3.11样本011: 工长的“去装饰”住宅/114
3.3.12样本012: “山寨”——新流行样式的发生/119
3.3.13样本013: 建造中的婚房/122
3.3.14样本014: 20世纪90年代中期的流行样本之一/127
3.3.15样本015: 20世纪90年代中期的流行样本之二/131
3.3.16样本016: 设计和调整,村委会会计的家/135
3.3.17样本017: 第二居所,兄弟住宅的更新/138
3.3.18样本018: “农民城市人”的第二居所/143
3.3.19样本019: 20世纪80年代末期的流行样本/147
3.3.20样本020: 新旧嫁接——老宅的生长/151
第4章形式和组织——萧山南沙乡土住宅的类型分析/157
4.1样本分析方式/158
4.1.1多角度考察/158
4.1.2样本的局限性/159
4.1.3类型分析方式/159
4.2样本的时间断代和分布/166
4.2.1年代组01: 20世纪80年代之前/166
4.2.2年代组02: 20世纪80年代末—20世纪90年代初/167
4.2.3年代组03: 20世纪90年代中期—2000年/168
4.2.4年代组04: 2000—2009年/169
4.2.5年代组05: 2009年至今/170
4.2.6小结/171
4.3主体建筑的空间类型分析/172
4.3.1原始型/174
4.3.2基本型和扩展型/175
4.3.3对称型和组合型/178
4.3.4“基因图谱”——主房空间的类型进化规律/187
4.4附属建筑的空间类型分析/189
4.4.1附着型/191
4.4.2共生型/193
4.4.3替换型/196
4.4.4扩张型/199
4.4.5占据型/202
4.4.6“新陈代谢”——附属配房的演化逻辑/206
4.5聚落的地块格局分析/207
4.5.1聚落肌理/207
4.5.2地块格局/209
4.5.3围合和阡陌——萧山南沙聚落的地块格局/209
4.5.4边界和圈层——萧山南沙聚落的入户路径/213
4.5.5网格和细分——悉尼奥斯特拉地区的比较研究/220
4.5.6地块格局、规划和生产的博弈/226
4.5.7未来规划,重写并非唯一解/228
4.6萧山南沙乡土住宅形式的组织机制总结/234
4.6.1基因——受控的广谱性/237
4.6.2共享——短程通讯/241
4.6.3突变——特征涌现/242
4.6.4蔓延——“序”的形成/246
4.6.5小结/246
第5章特征和模式——萧山南沙乡土住宅的生成逻辑/251
5.1萧山南沙地区乡土住宅的模式/252
5.1.1映射: 地域基因的“函数”/252
5.1.2模式: 子系统的映射组合/252
5.2“之间”: 萧山乡土住宅的外部条件特征/256
5.2.1在乡土建筑语境下“之间”的内涵/256
5.2.2萧山南沙乡土住宅的“之间”状态 /257
5.3萧山的社会规则: 乡土和都会之间/258
5.3.1“家”,通用的框架/258
5.3.2礼俗和迷信,乡民的心态/263
5.3.3差序格局,亲疏的隔离/265
5.4萧山的经济形态: 农业和工业之间/269
5.4.1高密度小规模工业化,扁平化的城乡/270
5.4.2“不离乡不离土”,萧山的工业化转型/273
5.4.3“农民城市人”,萧山的新农村人/274
5.5萧山的文化价值: 地方和全球之间/277
5.5.1“山寨”,缺乏自信的文化/277
5.5.2“媚俗”,核心价值观的缺失/279
第6章结语——新城镇化语境下萧山南沙乡土住宅的启示/285
6.1乡村,从城镇化到村镇化/288
6.2土地,从争利到让利/289
6.3品位,从媚俗到白贲/292
6.4传统,从静态到动态/295
6.5关注,从精英到民粹/296
6.6匠作,从业余到规范/299
6.7设计,从封闭到开源/301
6.8结语与展望/304
参考文献/305
萧山自造 浙江萧山南沙地区当代乡土住宅的历史、形式与模式
资源下载
下载价格10 金币
VIP免费
立即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