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LED梦幻显示器:材料与器件
出版时间:2011年版
内容简介
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作为新一代显示与发光器件,具有诸多优越的性能和不可抗拒的魅力。《OLED梦幻显示器——材料与器件》结合OLED的发展趋势和应用情况,系统地介绍了有机材料的特性、电激发光组件的结构和原理、电荷注入与传递材料、荧光发光材料、磷光发光材料、提高OLED效率和延长其寿命的方法、OLED的组件设计、OLED显示器等内容。《OLED梦幻显示器——材料与器件》内容新颖、实用,技术先进,适合从事OLED研究、开发、生产以及应用的工程技术人员阅读,也适合高等院校相关专业的师生参考。
目录
第1章 有机发光二极管显示技术简介
1.1 概述
1.2 应用与发展
1.3 终极显示的追求
1.4 厂商概况
参考文献
第2章 有机发光二极管的基础知识
2.1 有机发光二极管的发展
2.2 有机材料的特性
2.2.1 吸收和发射
2.2.2 电荷在有机分子间的传递
2.2.3 有机分子的能态
2.2.4 有机分子的能态和与电极界面的能态关系
2.3 电激发光组件的结构与原理
2.3.1 组件电流的限制
2.3.2 组件的结构
2.4 光电特性与测量
2.4.1 发光效率
2.4.2 发光颜色
参考文献
第3章 电荷注入与传递材料
3.1 阴极材料
3.1.1 惯用金属材料
3.1.2 金属合金
3.2 阳极材料
3.2.1 导电氧化物
3.2.2 阳极的表面处理
3.3 空穴注入材料(HIM)
3.4 空穴输送材料(HTM)
3.5 电子注入层材料(EIM)
3.5.1 碱金属化合物
3.5.2 电子注入机制
3.5.3 N型掺杂层
3.6 电子输送材料(ETM)/空穴阻隔材料(HBM)
3.6.1 恶唑(oxadiazole)衍生物和其树状物(dendrimer)
3.6.2 金属螯合物(metalchelate)
3.6.3 其他唑类化合物(azole-based material)
3.6.4 喹啉衍生物(quinoline)
3.6.5 喔啉(quinoxaline)衍生物
3.6.6 二氮蒽(anthrazoline)衍生物
3.6.7 二氮菲(phenanthroline)衍生物
3.6.8 含硅的杂环化合物(silole)
3.6.9 全氟化的-(phenylene)s寡聚物
3.6.10 其他有潜力的ETM
3.7 载子移动率
参考文献
第4章 荧光发光材料
4.1 概述
4.2 红光材料
4.2.1 DCJTB相关的红色掺杂物
4.2.2 多掺杂物系统
4.2.3 双主发光体掺杂系统
4.2.4 非掺杂型红光荧光材料
4.2.5 多环芳香族碳氢化合物(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PAH)类材料
4.3 绿光材料
4.3.1 香豆素(coumarins)衍生物
4.3.2 喹吖啶酮(quinacridone)衍生物的绿光掺杂物
4.3.3 多环芳香族碳氢化合物(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PAH)
4.3.4 1H-pyrazolo[3,4-b]quinoxaline类的绿光荧光掺杂物
4.3.5 最新绿光荧光掺杂物信息
4.4 蓝光材料
4.4.1 蓝光主发光材料
4.4.2 天蓝光掺杂物
4.4.3 深蓝光掺杂物
4.4.4 深蓝光组件的改善
4.5 黄光材料
4.6 白光材料
参考文献
第5章 磷光发光材料
5.1 三重态磷光
5.1.1 发光原理
5.1.2 电激发磷光的发光机制
5.2 主发光体材料
5.3 红色磷光掺杂材料
5.4 绿色磷光掺杂材料
5.5 蓝色磷光掺杂材料
5.6 树状物磷光发光体
5.7 空穴/激子阻挡层材料
5.8 磷光组件的稳定度
参考文献
第6章 有机发光二极管的效率
6.1 影响有机发光二极管效率的参数
6.2 增进载子平衡的方法
6.2.1 增进电子注入效率
6.2.2 良好的电子传输材料
6.2.3 组件结构的改善
6.3 提高出光率的方法
6.3.1 减少不发光模式
6.3.2 减少全反射
6.3.3 减少波导效应
参考文献
第7章 OLED的寿命
7.1 简介
7.2 非本质劣化因素
7.2.1 基板的平整度
7.2.2 微小颗粒的污染
7.2.3 有机层与电极层间的分层(delamination)
7.2.4 金属层的表面微小孔隙(pinhole)
7.3 本质劣化因素
7.3.1 有机膜的稳定性
7.3.2 阳极与有机层的接触面
7.3.3 激发态的稳定性
7.3.4 可移动的离子杂质
7.3.5 铟的迁移机制
7.3.6 不稳定的阳离子
7.3.7 正电荷累积的机制
7.3.8 再结合区的宽窄
7.4 平面显示器寿命
参考文献
第8章 OLED的组件设计
8.1 穿透式与上发光OLED的结构
8.1.1 透明阴极的发展介绍
8.1.2 上发光组件的阳极
8.1.3 无电浆破坏的溅镀系统
8.1.4 微共振腔效应
8.1.5 阴极覆盖层
8.2 串联式OLED的结构
8.3 可挠曲式OLED的结构
8.3.1 基板
8.3.2 主动矩阵式驱动技术
8.4 p-i-n OLED的结构
8.5 倒置式IOLED的结构
8.6 白光OLED的结构
8.6.1 多重发光层(multiple emissive layer)
8.6.2 多掺杂发光层(multiple dopants emissive ayer)
8.6.3 利用活化双体和活化错合物发射的WOLED
8.6.4 其他WOLED的结构
参考文献
第9章 OLED显示器
9.1 前言
9.2 OLED全彩化技术
9.2.1 红、蓝、绿像素并置法(side-by-side pixelation)
9.2.2 色转换法(color conversion method,CCM)
9.2.3 彩色滤光片法
9.2.4 微共振腔调色法
9.2.5 多层堆栈法
9.3 驱动方式
9.3.1 被动矩阵驱动方式
9.3.2 主动矩阵驱动方式
9.4 灰阶
9.4.1 模拟驱动:电压编程与电流编程
9.4.2 数字驱动
9.5 对比
9.6 面板功率损耗
9.6.1 功率效率的增进
9.6.2 显示画面的设计
9.6.3 显示模块的设计
9.7 OLED制程
9.7.1 真空蒸镀设备
9.7.2 其他镀膜技术
9.7.3 封装材料与设备
参考文献
附录 名词术语中英文对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