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内容:
绪论
了解微生物的发现与微生物学的发展史,掌握微生物学的特点,了解有益微生物在工、农、医上的应用及有害微生物的防治。掌握微生物的基本特点。
0.1 微生物学的特点与研究对象
0.2 微生物的发现与微生物学的发展史
0.3 微生物的类群及特点
0.4微生物的作用
0.5 未来微生物学的发展展望
绪论单元测试题
第一章原核微生物
掌握原核细胞的结构与功能。主要包括细菌细胞壁肽聚糖亚单位的组成;细菌鞭毛与真核生物鞭毛亚显微结构的比较;细菌芽胞的形成过程;掌握原核微生物的分类依据及代表种类的特征;代表性原核微生物的拉丁学名和主要特点。
1.1 原核微生物细胞的结构与功能
1.2 原核微生物的细胞壁
1.3 原核微生物细胞的细胞质膜、内膜结构和细胞内含物
1.4 细菌细胞的附属结构
1.5 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的比较
1.6 原核微生物的分类鉴定(一)
1.7 原核微生物的分类鉴定(二)
1.8 原核微生物的分类鉴定(三)
1.9 细菌(一)
1.10 细菌(二)
1.11特殊 细菌
1.12 支原体、立克次氏体和衣原体
1.13 放线菌
1.14 原核微生物——蓝细菌
1.15 原核微生物——古菌
第一章 原核微生物单元测验题
第二章 真核微生物
要求掌握真菌的形态特点、繁殖方式和代表种类的主要特征。重点:真菌的无性繁殖、有性繁殖和代表种类。难点:真菌的各种无性繁殖和有性繁殖过程。
2.1 真核微生物概述
2.2真菌分类系统及常见丝状真菌
2.3 酵母菌
2.4 丝状真菌的特征及营养方式
2.5 丝状真菌的无性及有性繁殖
2.6 青霉菌与青霉素
2.7 微藻
2.8 原生动物
第二章 真核微生物单元测验题
第三章病毒
要求掌握病毒的基本知识,包括:1、病毒的形状、大小、结构、化学组成及分类。2、毒性噬菌体的侵染循环,温和噬菌体和溶原细菌的特点。3、脊椎动物病毒、昆虫病毒和植物病毒的主要特点。4、亚病毒的基本知识。
3.1 病毒概述
3.2 噬菌体简介
3.3 烈性噬菌体与一步生长曲线
3.4 温和噬菌体与溶源性
3.5 动物病毒
3.6 植物病毒
3.7 昆虫病毒
3.8 亚病毒
第三章 病毒单元测验题
第四章微生物的营养
本章要求掌握微生物的营养类型、微生物摄取营养的方式,了解培养基的类型及其应用。重点:微生物的营养类型,微生物通过渗透作用吸收营养物质的几种方式。难点:微生物吸收营养物质的各种方式。
4.1 微生物的营养物质
4.2 微生物的营养类型
4.3 微生物对营养物质的吸收
4.4 微生物的培养基
第四章 微生物的营养单元测试题
第五章 微生物的代谢
本章要求掌握微生物的产能方式、微生物对有机物的分解以及微生物特有的合成代谢:生物固氮、肽聚糖的合成等,同时了解微生物的次生代谢。重点:微生物的产能方式;微生物细胞中特殊的合成代谢(生物固氮、肽聚糖合成)。难点:微生物所具有的特殊合成代谢包括分子态氮气的固定过程及固氮酶的特性;肽聚糖的合成过程。
5.1 微生物代谢的基本概念
5.2 化能异养微生物的生物氧化-底物脱氢
5.3 化能异养微生物的生物氧化-呼吸
5.4 化能异养微生物的生物氧化-发酵
5.5 化能自养微生物的能量代谢
5.6 光能微生物的能量代谢
5.7 微生物的分解代谢
5.8 生物固氮作用
5.9 微生物的合成代谢(一)
5.10 微生物的合成代谢(二)
5.11 微生物的合成代谢(三)
第五章 微生物的代谢单元测试题
第六章 微生物的生长与控制
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掌握微生物群体生长的测定方法以及分批培养中细菌群体生长曲线各个时期的主要特点。了解微生物个体的生长以及环境条件对微生物生长的影响。重点:细菌纯培养生长曲线。难点:如何利用细菌纯培养生长曲线的对数生长期来计算细菌的代时和代数。
6.1 细菌的细胞周期
6.2 微生物的群体生长
6.3 微生物生长的测定
6.4 影响微生物生长的环境因素
6.5 微生物生长的控制(一)
6.6 微生物生长的控制(二)
6.7 微生物生长的控制(三)
第六章 微生物的生长与控制单元测验题
第七章 微生物生态
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掌握微生物生态学的基本知识,包括微生物在自然界中的分布、微生物的生物环境、微生物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以及微生物在自然界C、N、S、P元素循环中的作用及参与作用的微生物类群等。重点:微生物与植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微生物在环境治理与保护中的应用。难点:微生物与植物的共生关系;微生物在C、N、S、P循环中的作用以及参与作用的微生物。
7.1微生物生态系统概述
7.2土壤微生物
7.3水体环境微生物
7.4空气和极端环境微生物
7.5尚未培养微生物
7.6微生物种群之间的相互关系
7.7微生物与植物之间的互生和寄生关系
7.8微生物与植物之间的共生关系:根瘤
7.9根瘤菌剂的生产与应用
7.10微生物与植物的共生关系:菌根(一)
7.11微生物与植物的共生关系:菌根(二)
7.12微生物与动物之间的相互关系
7.13微生物在自然界物质循环中的作用(一)
7.14微生物在自然界物质循环中的作用(二)
第7章 微生物生态单元测验题
第八章 微生物的遗传与变异
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掌握遗传信息的传递和基因表达的调节机制、微生物的变异和基因重组的原理以及遗传工程的基本原理和技术。掌握微生物菌种保藏与复壮的方法。重点:细菌的基因重组。难点:低频转导,高频转导,准性生殖。
8.1遗传变异的物质基础
8.2微生物基因组
8.3细菌的基因重组
8.4细菌的转导作用
8.5细菌的接合作用
8.6真菌基因重组
8.7基因突变规律及分子基础
8.8诱发突变原理
8.9DNA损伤修复
8.10微生物诱变育种
第八章 微生物的遗传与变异单元测验
结语
微生物学兼具基础性、发展性和应用性,它始终在生命科学中占据着明星地位,并且微生物学科的发展离不开科技的进步。科学技术的进步,又推动了微生物学科的迅猛发展,让我们能够以更广阔的视野、全新的角度去阐释微生物世界的奥秘 。而我们对微生物功能的认识,也克服了“纯培养”的限制,进入微生物菌群、微生物组的层次加以研究,这是微生物学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似的飞跃。希望我们学习微生物学知识,掌握微生物学技术,利用微生物学原理,为人类造福。
1.微生物学兼具基础性、发展性和应用性,它始终在生命科学中占据着明星地位;
2.微生物学科的发展离不开科技的进步。科学技术的进步,又推动了微生物学科的迅猛发展。
3.我们对微生物功能的认识,也克服了“纯培养”的限制,进入微生物菌群、微生物组的层次加以研究,这是微生物学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似的飞跃。
《微生物学》PPT课件 陈雯莉 华中农业大学
资源下载
下载价格10 金币
VIP 5折
立即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