颐和园生态美营建解析
出版时间:2011年版
内容简介
《颐和园生态美营建解析》以颐和园为一个具体案例,去分析一个文化遗产地的历史价值与保护方法的。本书在篇章设计上突破以往对颐和园的研究单纯从造园技艺、历史探寻、景观营建等方面进行的局限,通过参考大量研究颐和园的样式雷图档、史料、书籍、论文等资料,将美学、哲学、艺术与颐和园生态相结合,以生态营建与保护为核心,对建园前、建园中和建园后的情况进行了分析,这些生态营建的思路体现了古人以自然为核心的生态思想,至今仍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目录
绪论
第1章 地到瀛洲星河天上近,景分蓬岛宫阙水边多——依托湿地创建山水园林的中国传统造园思想
1.1 城市发展与湿地的开发
1.1.1 湿地在城市生活中的重要意义
1.1.2 中国传统城市湿地生态作用分析
1.2 湿地与中国大型皇家园林建设
1.2.1 以湿地为依托的早期皇家园林
1.2.2 一个实例——北京西郊皇家园林集群
1.3 皇家园林和私家园林、国外园林的生态营建思想对比——以江南私家园林、凡尔赛宫为例
1.3.1 江南私家园林
1.3.2 凡尔赛宫
第2章 十里青山行画里,双飞百鸟似江南——清漪园鼎建前的生态环境研究
2.1 北京小平原生态系统的复原性研究
2.1.1 “天地中好个风水”——北京小平原的地形地貌
2.1.2 “历史上的水乡泽国”——独特的地貌及丰沛的水资源
2.2 西北郊生态系统的复原性研究
2.2.1 “山下平湖水接天”——西北郊的水资源情况
2.2.2 “一带西山秀莫穷”——峰峦叠嶂的西山山林环境
2.2.3 “霁景名山翠滴螺”——丰富的山林湿地植被
2.2.4 “堤下连云粳稻熟”——宛若江南的稻作景观
2.3 西湖瓮山湿地生态环境的复原性研究
2.3.1 “西北郊最大的天然湖泊”——古昆明湖的生态演变
2.3.2 “西湖当其前,金山拱其后”——瓮山的形成及生态环境
2.3.3 西湖水系的利用及人文景观的形成
2.4 北京小平原、西北郊湿地和西湖瓮山湿地三大生态系统之间的关系
2.4.1 北京小平原生态系统与西北郊湿地生态系统的关系
2.4.2 西北郊的山地森林与湖泊湿地生态系统与西湖瓮山湿地生态系统的关系
第3章 玉泉一脉溯源头。湖辟昆明潴众流——水利与昆明湖生态环境的优化
3.1 从生态角度解读乾隆改造西湖瓮山湿地的动机
3.1.1 乾隆皇帝对自然生态观的融合和继承
3.1.2 “水利诚以国计民生所关”——帝王对水利的重视
3.2 基于湿地保护思想进行的西湖水利环境改善
3.2.1 “新湖之廓与深两倍于旧”——增大蓄水量
3.2.2 “湖辟昆明潴众流”——增加水源
3.2.3 “宜晴镜碧漾澄鲜”——改善水质
3.2.4 “为闸为坝为涵洞”——昆明湖的水利枢纽地位
3.2.5 “今则水田曰辟矣”——强化稻田水乡景色
3.3 昆明湖湿地生物多样性营建
3.3.1 “六桥西畔藕花多”——湿地植物景观
3.3.2 “野鹭迷群伫绿蒲”——湿地动物景观
第4章 台榭参差金碧里,烟霞舒卷画图中——清漪园生态美学的营建
4.1 诗情画意和造园技艺——清漪园的创作机构
4.2 诗画意境在清漪园造园中的体现
4.3 以清漪园为核心的西北郊三山五园整体构图之美
4.3.1 清漪园的兴建使西北郊的园林构图更加完整
4.3.2 清漪园与西北郊的景观联系
4.4 “山称万寿水清漪,便以名园颇觉宜”——清漪园山水改造的美学基因
4.4.1 “山环水抱”——对山水关系的美化
4.4.2 “面水背山地,明湖仿浙西”——对杭州西湖的写仿
4.4.3 “山名扬万寿,峰势压千岚”——万寿山的改造
4.4.4 “花浮香锦绣,楼隐画蓬瀛”——昆明湖的改造
4.5 “意在笔先”——清漪园景观的建造次序研究
4.5.1 匾额楹联对工程的指导
4.5.2 重点建筑营建的先后次序
4.6 工程与造景的结合实例——颐和园的排水系统
4.6.1 万寿山前山的排水系统
4.6.2 万寿山后山的排水系统
4.6.3 院落排水
4.7 “千尺为势,百尺为形”——清漪园空间布局之美
4.7.1 宜人的建筑尺度
4.7.2 外部空间布局
4.8 “寻云遂至云深处,云与亭浑不可分”——清漪园中的虚景营建之美
4.8.1 云烟雾霭
4.8.2 雨雪
4.8.3 晨曦落日
4.8.4 月色
第5章 问泉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清漪园生态环境下的儒学基因
5.1 乾隆的儒学思想
5.2 古典园林与生态意境审美
5.3 儒学思想指导下的清漪园生态意境的营建
5.3.1 “乐之道归焉”——清漪园礼乐复合的构图美
5.3.2 “内圣”与“外王”的统一——清漪园帝王心斋的作用
5.3.3 儒家生命精神对造园的影响
第6章 稻田蓄水资明岁,酌剂常筹虚与盈——清漪园的生态管理方式和方法研究
6. 1对传统生态智慧的继承
6.1.1 可持续发展的生态观念
6.1.2 整体化的生态经营观念
6.1.3 顺应自然规律的适时干预原则
6.2 清漪园的生态管理机构
6.3 清漪园的生态管理技术方法
6.3.1 水体的管理技术与方法
6.3.2 土壤的管理技术与方法
6.3.3 植物的管理技术与方法
第7章 岳阳记语当前景,吾亦同之廑先忧——颐和园的生态变迁
7.1 光绪以前的变化
7.2 英法联军和八国联军对清漪园生态系统的破坏
7.3 光绪时期对颐和园生态系统的改建和恢复
7.3.1 河湖水系完整保留
7.3.2 植物景观的变迁
7.3.3 建筑景观的变化
7.4 清朝末期和民国期间的生态破坏
7.5 建国后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生态环境迅速变化
7.5.1 湿地水资源的减少
7.5.2 湿帅.水质的恶化.
7.5.3 稻田景观的消失
7.5.4 周边景观环境的改变
7.5.5 植物生态景观的变化
7.5.6 动物生态景观的变化
7.5.7 土壤生态环境的变化
7.5.8 游客增多对颐和园生态的影响
第8章 假如借作天孙杼,绣出应饶泉客绡——历史湿地园林的生态保护策略及生态评价指标体系
8.1 历史湿地园林的生态保护策略
8.1.1 城市化对湿地园林的生态保护提出新的挑战
8.1.2 传统生态保护方式的局限性
8.1.3 现代生态技术的发展与运用
8.1.4 历史湿地园林生态保护策略
8.2 历史湿地园林生态评价指标
8.2.1 生态环境
8.2.2 生态意境
8.2.3 环境服务功能
附件1 《颐和园昆明湖3500余年沉积物研究》中根据孢粉得出的昆明湖地区的植物种类
附件2 清代皇帝御制诗中描写清漪园植物景观的诗句
附件3 清代皇帝御制诗中描写清漪园动物景观的诗句
参考文献
后记
颐和园生态美营建解析
资源下载
下载价格10 金币
VIP免费
立即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