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拉乌苏河晚第四纪地质与古人类综合研究
作者:童光荣,李保生等著
出版时间:2017年版
内容简介:
《萨拉乌苏河晚第四纪地质与古人类综合研究》是著者40年来从事萨拉乌苏河晚第四纪地质和古人类综合研究的成果集成。《萨拉乌苏河晚第四纪地质与古人类综合研究》内容丰富,资料翔实,观点新颖,分九章分别对萨拉乌苏河地区的科学研究进行回顾与评论,对第四纪地层及其沉积相特征、地层划分与对比、脊椎动物化石、古人类化石、旧石器文化、气候与环境变化、新构造运动和自然环境演化进行了阐述。《萨拉乌苏河晚第四纪地质与古人类综合研究》对全面了解和研究萨拉乌苏河地区的研究历史、晚第四纪地层类型与分布、沉积相、古脊椎动物、古人类及其旧石器的地质时代与文化期、区域气候环境变化及其与全球变化的联系、新构造运动与自然环境演化过程及成因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同时,对进一步推进萨拉乌苏河文化遗址和地质公园的保护与建设、教学实习、科学普及和当地旅游业的发展等,也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目录:
序一 萨拉乌苏的落日和萨拉乌苏文化 刘东生
序二 萨拉乌苏河的古人类化石 吴新智
序三 萨拉乌苏河研究专著和国际会议 刘兆和
前言 李保生、董光荣
第一章 科学研究回顾与评论 1
第一节 奠基研究时期(1892~1928) 4
1. 俄国学者的工作(1892~1894) 4
2. 法国学者的工作(1922~1928) 5
第二节 调整扩充研究时期(1929~1955) 13
1. 以法国学者为主的研究工作(1929~1941) 13
2. 中国学者的工作(1937~1955) 14
第三节 突破研究时期(1956~1978) 15
1. 汪宇平的考察与成果(1956~1963) 15
2. 刘东生和裴文中等人的考察研究(1955~1978) 17
3. 裴文中等人的考察研究(1963~1978) 19
4. 贾兰坡等人的考察研究(1972) 23
第四节 深入研究时期(1978~2017) 23
1. 毛乌素沙漠第四纪考察研究(1978~1979) 24
2. 多学科综合考察研究(1980~1987) 25
3. 年代地层和气候地层再研究(1988~2002) 37
4. 综合补充考察和总结阶段(2003~2017) 44
第五节 本书的撰写和认识 56
1. 本书的撰写 56
2. 几点认识 58
附录1 刘东生院士在2006 年“鄂尔多斯萨拉乌苏遗址国际学术研讨会”开幕式上的讲话 67
附录2 高星研究员在2006 年“鄂尔多斯萨拉乌苏遗址国际学术研讨会”闭幕式上的总结 69
第二章 第四纪地层及其沉积相特征 73
第一节 前第四纪地层分布和特征 75
第二节 第四纪地层及其分布和沉积相的一般特征 75
1. 中更新统离石组(Q2) 76
2. 上更新统下部萨拉乌苏组(Q13) 77
3. 上更新统上部城川组(Q23)与马兰黄土(Q23) 88
4. 全新统中下部大沟湾组(Q1-24)和上部滴哨沟湾组(Q34) 92
5. 新近时代的河流阶地沉积 94
第三节 马兰黄土、城川组与萨拉乌苏组的关系 95
第四节 上更新统—全新统中的冰缘现象 99
第五节 关于本区上更新统风成沙丘砂的若干证据 102
1. 沉积构造特征 102
2. 沉积结构特征 104
3. 地球化学特征 108
第六节 结论 109
第三章 地层划分与对比 115
第一节 岩石地层 117
第二节 生物地层 125
第三节 年代地层(兼论河套人及其遗址的地质时代) 128
第四节 气候地层——主化学元素指示的环境演化与古生物记录的实证 136
1. 上更新统—全新统SiO2、Al2O3和Al2O3/SiO2的分布 138
2. 主化学元素氧化物指示的环境演化与古生物记录的实证 141
第五节 结论 147
第四章 脊椎动物化石 157
第一节 脊椎动物化石的分布层位、时代及动物群划分 158
1. 萨拉乌苏河地区的地层概况 158
2. 脊椎动物化石的分布与层位 159
3. 脊椎动物化石群的划分及分类命名 163
第二节 近年发现的脊椎动物化石记述 166
1. 哺乳动物化石 167
2. 鸟类化石 183
第三节 脊椎动物群的时代及与相关动物群对比 184
1. 动物群主要属种的地质时代讨论 184
2. 萨拉乌苏动物群的时代特征及相关对比 186
3. 城川动物群的时代特征及相关对比 191
第四节 动物群反映的古环境特征 194
1. 脊椎动物化石气候类型的划分 195
2. 萨拉乌苏动物群揭示的古环境特征 197
3. 城川动物群揭示的古环境特征 198
第五节 结论及存在的问题 199
1. 脊椎动物化石研究方面取得的进展 199
2. 脊椎动物化石研究方面存在的问题 199
第五章 古人类化石 205
第一节 人类化石在地层中的分布和时代 207
第二节 人类化石的形态与对比 208
1. 额骨 209
2. 顶骨 211
3. 枕骨 212
4. 下颌骨 214
5. 椎骨 217
6. 肩胛骨 217
7. 肱骨 218
8. 股骨 220
9. 胫骨 223
10. 腓骨 225
第三节 讨论与结论 225
附录1 萨拉乌苏河的人类椎骨遗骸 232
附录2 萨拉乌苏河来自全新统的人类化石 236
附录3 萨拉乌苏河地区采集的PA.62 股骨的年代测定 237
第六章 旧石器文化 239
第一节 旧石器遗址 241
1. 遗址的地层及其年代和埋藏状况 241
2. 石制品 245
3. 骨角制品 260
4. 用火遗迹 261
第二节 鄂尔多斯化石智人的生态环境与行为 261
1. 生态环境 261
2. 鄂尔多斯化石智人的行为 263
第三节 讨论 267
1. 旧石器遗址的层位与年代测定 267
2. 萨拉乌苏工业在旧石器文化序列中的位置 271
3. 萨拉乌苏旧石器与欧亚大陆温带地区同期文化的对比 272
4. 晚更新世环境变化与欧亚大陆温带地区的人类迁徙 275
5. 萨拉乌苏遗址考古研究存在的问题和今后努力方向 276
第七章 气候与环境变化 281
第一节 地层与沉积相 283
第二节 剖面粒度特征记录的气候环境变化与孢粉结果的佐证 284
1. 粒级和粒度参数在剖面上的总体分布 284
2. 不同时代地层的粒级和粒度参数的分布 285
3. 粒度指示的气候环境变化与孢粉结果的佐证 290
第三节 剖面磁化率和常量化学元素记录的气候环境变化 293
1. 磁化率 293
2. 常量化学元素 294
3. 区域气候环境变化 295
4. 与全球变化的对比 296
第四节 结论 300
第八章 新构造运动 305
第一节 前人的研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305
1. 前人研究 305
2. 存在的主要问题 310
第二节 新构造运动类型和第四纪以前的地质构造背景 310
第三节 第四纪时期新构造运动阶段与区域表现 313
1. SNT5——清水稳定阶段(2.60~0.22 Ma BP) 313
2. SNT4——车辘隆升阶段(0.22~0.15 Ma BP) 313
3. SNT3——萨拉乌苏差异性升降阶段(150~81 ka BP) 316
4. SNT2——金盆湾隆升阶段(81~77 ka BP) 316
5. SNT1——新桥南北升降阶段(77~1.6 ka BP) 317
6. SNT0——新近强烈隆升阶段(1.6~0 ka BP) 318
第四节 结论 323
第九章 自然环境演化 327
第一节 中更新世末期(220~135 ka BP) 327
1. 第一阶段(220~190 ka BP) 327
2. 第二阶段(190~135 ka BP) 328
第二节 晚更新世早期(135~75 ka BP) 328
第三节 晚更新世晚期(75~11.6 ka BP) 332
1. 末次冰期早期(75~59 ka BP)和晚期(23~11.6 ka BP) 332
2. 末次间冰阶(59~23 ka BP) 334
第四节 全新世(11.6~0 ka BP) 335
1. 全新世早中期(11.6~4.0 ka BP) 335
2. 全新世晚期(4.0~0 ka BP) 336
3. 短时间尺度的全新世气候事件 337
第五节 萨拉乌苏河的形成时代和环境 339
1. 萨拉乌苏古河时期(220~1.6 ka BP) 340
2. 现代萨拉乌苏河开始发育的时代和成因 343
3. 距今1.6 ka以来萨拉乌苏河的蚀积活动过程 345
第六节 结论 347
后记 355
Contents
Foreword 1 The sunset and its Culture of Xarusgol (Sjara-osso-gol) River Region Liu Tungsheng
Foreword 2 Human Fossil of Xarusgol (Sjara-osso-gol) River Region Wu Xinzhi
Foreword 3 The monographs an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s Liu Zhaohei
Preface Li Baosheng,Dong Guangrong
Chapter 1 The overview and comments of scientific research 1
Section 1 Period of foundational research (1892-1928) 4
1. Russian scholars’ work (1892-1894) 4
2. French scholars’ work (1922-1928) 5
Section 2 Study period of the adjustment and the expansion (1929-1955) 13
1. Research mainly done by French scholars (1929-1941) 13
2. Chinese scholars’ research(1937-1955) 14
Section 3 Break through period (1955-1978) 15
1. Wang Yuping’s investigation and achievement (1956-1963) 15
2. Investigation and study by Liu Tungsheng and Pei Wenzhong and the others (1955-1978) 17
3. Investigation and study by Pei Wenzhong and the others (1963-1978) 19
4. Investigation of Jia Lanpo and the others 23
Section 4 In-depth study period (1978-2017) 24
1. Investigation and study on Quaternary of Mu Us Desert (1978-1979) 24
2. Multidisciplinary comprehensive study (1980-1987) 25
3. Chronostratigraphic and climatic stratigraphic restudies (1988-2002) 37
4. Comprehensive supplementary investigation and summary (2003-2017) 44
Section 5 Writing and understanding of this book 56
1. Writ
书籍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