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分类
  • 所有分类
  • 精品课程
  • 课件资料
  • 标准资料
  • 资料手册
  • 图纸模型
  • 解说文案

文化精品与文化中国视频教程 15讲 彭林 清华大学

文化精品与文化中国视频教程 15讲 彭林 清华大学
 
课程名称:文化精品与文化中国视频教程 15讲 彭林 清华大学
 
免费试看:https://pan.baidu.com/s/1ebkAS5crWQlamEjUUwFcOA
 
课程目录:
 
: 

104405txzee001ld0tzzzw.jpg (16.23 KB, 下载次数: 0)

下载附件

2018-12-9 12:36 上传

 
 
中国是举世闻名的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在五千年的发展过程中,创造了灿烂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帮助学生深入透彻地了解中华古代文明,培养他们的民族自尊、民族自信和文化自觉,激励他们为中华腾飞而奋斗终身,是本教程的教学宗旨之所在。 
 
当前,高校有关传统文化的课程,偏重于思想文化方面,这是必要的。但是,传统文化的介绍,如果缺少物质文明的介绍,就是不全面的。众所周知,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一定的物质文明会产生与之相适应的精神文明,而一定的精神文明又会影响物质文明的发展。物质文明是社会文化的载体,解读物质文化所蕴涵的文化因素,可以更加深刻地认识古代社会。 
 
我国是文物大国,20世纪初,随着近代考古学在中国的诞生,田野考古突飞猛进,日新月异的出土文物,向世人展示了辉煌的古代中国文明。“文革”后,国家曾屡屡组织文物巡回展走向世界,所到之处,无不引起巨大轰动。中国文物征服了世界,不仅提升了中华文明的形象,而且有力地凝聚了全球华人的民族情感。 
 
本课采用“将博物馆搬进课堂”的方法,以文物精品为切入点,按照文化史的讲授理路,将相关的考古发现串连成不同的专题,来系统地诠释中华古文明。本课信息量大,有理论纵深,涉及的学科领域众多,而且大多是学术前沿的知识,学生可由此获得对于文化中国的全新体认。 
 
课程目录:  
 
第一讲、河姆渡骨耜与中国古代农业文明 
 
农业是人类文明之母。长期以来,学术界一般将印度作为亚洲稻系的原生地。但是,河姆渡遗址的发现,证明中国才是亚洲稻系的真正源头。近年湖南澧县城头山等遗址的发现,又将中国上古稻作文明的起源,推到更加遥远的年代。而磁山?裴李岗遗址的发现,证明黄河流域是粟的故乡。中国的大米、小米,西亚的大麦、小麦,中美洲的玉米,蕴育了人类最早的文明。 
第二讲、贾湖骨笛与中国古代七声音阶的起源 
 
宫、商、角、徵、羽,是中国传统音乐理论中的“五音”,相当于西方简谱中的1、2、3、5、6。因此,长期以来,学术界一般认为中国古代没有七声音阶,有的学者甚至说,七声音阶是从巴比伦传入中国的。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我国音乐史工作者对出土乐器作了普查和测音,发现至迟在商代,中国就有了七声音阶。1987年,河南舞阳贾湖–一个名不见经传的村子里出土了一批8000多年前的骨笛,测音结果表明,当时不仅有了完整的七声音阶,而且音孔的精度令人目瞪口呆! 
第三讲、河姆渡蚕纹杖饰与先秦服饰文化 
 
中国是丝绸的故乡,相传黄帝之妃嫘祖发明蚕桑。1977年,浙江余姚河姆渡出土的一件绘有几条蠕动着的蚕的杖饰,表明我国饲养家蚕的历史,至少有7000年,比文献记载的还要早。大江南北出土的先秦时期的大批玉蚕、陶蚕、纺织工具,以及丝织品的残痕和实物,向人们展示了一幅琳琅满目、美不胜收的中国丝绸发展史的瑰丽画卷,让你为中华民族的卓越智慧而由衷自豪。 
第四讲、良渚“琮王”与中国史前时代的玉文化 
 
中国与墨西哥、新西兰并称世界三大古玉产地,而中国的玉器起源最早,早在新石器时代的良渚文化等遗址中出土的玉器,就出现了系列化的倾向,其设计之精巧、制作之精良,令人叹为鬼斧神工!古代中国,君子有佩玉之风,而且“比德于玉”,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东方玉文化。良渚文化的玉器,是中国新石器时代玉文化的顶峰,以“琮王”为代表,不仅制作技艺达到鬼斧神工、难以置信的程度。在尚无金属工具的新石器时代,良渚先民是怎样加工出如此精美的器物的?令人悬测万度、惊叹不已。 
第五讲、四羊方尊与长江流域的商代文明 
 
在传统的古史系统中,黄河流域是中华文明的摇篮,而长江流域直到西周还是“荒蛮服地”,直到三国时期,北方人民为了躲避战乱,将先进的技术和工具带到南方,这里才得到开发。可是,20世纪20年代,一件在湖南宁乡意外发现的商代青铜器–四羊方尊,对传统的说法提出了挑战。60年代发掘的湖北黄陂盘龙城、70年代发掘的江西清江吴城遗址,将商文化的范围不断向南方推移;90年代,在江西新干大洋州发现的商代大墓中,出土了上千件精美文物,证明在长江流域存在着与黄河流域平行发展的、先进的商代文明。而90年代末在江阴发现的夏商时代的城址,表明长江流域的商代文明,目前仅仅是露出了冰山的一角。 
第六讲、妇好偶方彝与青铜时代的礼乐文化 
 
殷墟妇好墓是建国以来最重大的考古发现之一,墓中出土了近500件青铜器,其中相当一部分是礼器。中国青铜文化灿烂无比,是世界古文明中的瑰宝,它的特色是什么?它的如制作工艺、构图技巧、合金成分等有何特点?形态各异、名目繁多的青铜礼器又是怎样组合和使用、对中国饮食文化产生了怎样的影响?这些在博物馆里也难以得到的回答,你在这一专题中可以得到系统的知识,还可以有机会参观实物,让你的知识丰满起来。 
第七讲、曾侯乙墓漆箱盖天文图与二十八宿的起源 
 
二十八宿是古人观测行星、记录特殊天象的背景,也是绘制星图、制定历法的基础,在中国、印度、伊朗、埃及等国的古代天文学体系中都有二十八宿。学术界最初多认为二十八宿体系源于西方,后来又认为源于东方的印度。曾侯乙墓出土后,专家在一只漆箱的盖子上发现了迄今所见全世界最早的二十八宿图!研究表明,中国二十八宿的起源的时间或许可以上溯到新石器时期。 
第八讲、曾侯乙墓均钟与中国古代的律吕 
 
著名的曾侯乙编钟音域宽广,跨越了五个八度,不仅可以旋宫转调,而且大多是双音钟,每钟可以准确地发出两个乐音,这是世界音乐史上的奇迹。律吕如此复杂、音阶如此准确的编钟,楚国的乐工是用怎样的工具来调音的?成为困扰音乐史家的难题。已故著名学者黄翔鹏教授经过潜心研究,发现墓中一件被误认为是“五弦琴”的器物,正是《国语》韦昭的注解中所说的调音器“均钟”!黄教授的论文轰动了学界,被评为文化部的科研成果一等奖,这一杰出的研究成果你了解吗? 
第九讲、越王勾践剑与吴越地区的冶铸技术 
 
在先秦时代,剑是士的身份的重要象征,而吴越之剑品相高贵、犀利无比,成为当时君王以及历代收藏家终身追求的珍宝。1965年,湖北江陵望山一号楚墓出土的越王勾践剑,使我们有缘一睹吴越名剑的光彩。吴越剑向后人展示了先秦铸剑技术颠峰时期的精湛技艺,剑身磨削、铭文错金、琉璃镶嵌等技术都巧夺天工,而双色剑、菱形暗格纹和剑首薄壁同心圆技术,至今无法超越,堪称“三绝”,你将来能尝试一解此中之谜吗? 
第十讲、《周易》、《周礼》与故宫、北京城 
 
世界上的城市成千上万,犹如满天繁星,但是,没有一个城市象我们的北京那样,将本民族的哲学和理念融进了城市和宫廷的格局中。故宫是联合国批准的“人类文化遗产”,是中华传统文化的载体,在北京和故宫的庙社坛?、屋宇殿堂之中,处处有着《周易》《周礼》这两部儒家经典的影子。作为新中国的大学生,尤其是北京的大学生,你能够解读他们所承载的丰厚的文化意味吗? 

资源下载
下载价格10 金币
VIP免费
0
没有账号?注册  忘记密码?

社交账号快速登录